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房产汽车 > 正文
    购物车
    0

    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是有多不靠谱?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7-07-17 13:59:57    来源:鲁安新华   转载

    “好姑娘也被城市吸走了”恐怕不只是玩笑


    高铁开通之时,就是有些人一辈子打光棍命运的注定之日! 

    点击这里进入帖子页面 

    鲁安,因为我们,明天更好! 

    点击这里进入帖子页面 



      在中国,住房问题一向都牵扯着大众的神经。

      今年房价是涨是跌?


    他们为啥买房子! 

    点击这里进入文章页面   


    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是有多不靠谱?



      世事变幻,盛衰有常。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最近十余年的支柱产业,近年见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高库存压力。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20余省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主要举措包括: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发放购房租房等补贴、允许申请公租房以及推出针对性的贷款产品等。笔者是农村人,所以深刻的知道农民朋友们都不傻,他们有自己的算盘。优惠政策固然会吸引一些农民进城,但实际经济支付能力与城市房价相距甚远,存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现阶段地方政府是在加快研究去库存的政策,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财政吃紧,给予农民大幅度的购房补贴不太现实。有钱买的极少数农民已经买了,绝大多数没钱的即使给了各种补贴依然买不起。



      网络上一篇文章中的作者在买房这事上询问在农村的父亲,父亲的回答是:“跑到城里住,除了空气,哪一样不用掏钱买,我到哪里赚这些钱。家里有田有地,山上还有那么多茶树,我还要回来照看?”


      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其实基本是针对大量的农民工而言的,真正在农村生活的,没有人在城里买,不是不想,而是没钱或者没必要。据调查,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大幅低于过去5%左右的水平。2016年4月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达到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


      农民不愿意进城,肯定是考虑到生活、教育、医疗、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我们抛开这些原因只看数据:那就是将近一半不愿意进城,更别提在城里买房了。如果不抛开上述各方面的因素,那这个数据水分就大的多了,应该有八九成不愿意进城了。


      能不能够?


      姑且说农民愿意进城买房了,也买了房了,是房子是否能升值?是否能成为农民进城生活的保障还要另说。城市房子是否会升值那只有一个词:地段。地段好的买不起,能买起的地段一般都不咋样。有网络言论说:真正的大量库存,积压在三四线城市的三四线地段,大片的新城、开发区、卫星城,没企业没商店,公共汽车都没站,一个小区里就亮三五盏灯,出来遛个弯就是无边庄稼地,晚上能吓死活人……也许三五年前它就是农村。而且这些地方的房价却不会降多少,所以“鬼城”这词就冒了出来。


      农民进城购房本身就有很大的困难,但是购房后的问题更多。首先,买房基本都是贷款,在城里买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贷就成问题,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固定性和不稳定性;其次,城里房子的各种必需交的费用在农村是不用交的,但因为某些原因几个月不交,那么摸黑喝水都是问题;第三,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事关农民的切身问题并没得到有效解决。第四,许多农民进城后生活其实很不适应。环境恶劣,城市污染加剧,雾霾成主流,蓝天白云看不到几天,城市高楼大厦让许多进城农民从刚开始的新鲜变成压抑。第五,农民进城后都会想到自己家的耕地和宅基地,回去一趟也不容易,闲置起来又觉得可惜,很多人通过聚土网把土地流转出去,但还是有部分人一直保留着,这也让他们的乡愁,变得浓郁。


      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其实并非坏事,但要是只为了卖房而卖房,那实不可取。配合国家大的战略发展规划,城镇化进城是趋势,农民进城买房安家也是希望农民能得到更好的与时俱进。但要从根本上激发农民进城买房的积极性,除了出台各项政策外,更关键是让农民的腰包先鼓起来,那么他们才有那个意愿和能力去买。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方面切实给予农民和市民同样的待遇和便利,甚至要倾向于农民。有了钱,没有了进城后的后顾之忧,您认为还用得着鼓励吗?



    农民进城窘境:看似不愿 实是“不敢”



      走访了山东、安徽、吉林、湖北、陕西、山西等10余省份上百名农民,我们发现,农民进城态度大体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拥护,三分之一中立,三分之一反对(其中部分农民尚能转化为拥护或中立)。在这背后,由于就业不稳定、担心失去多项财产权益、子女入学难一系列现实问题,一些农民在进城、“上楼”时顾虑重重,表面上看似不愿,实则是“不敢”。


      有没有想过农民家庭生活、教育、医疗?是否考虑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我们根本不去理会,一套房子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农民们干十年都买不起一间卫生间,何况卫生间也不单卖。再着说,国家的去库存也不是针对这些城市的房子,而是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商品房。


      如今,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大潮之中,农民被寄予厚望;而收入偏低的农民阶层,也一直在期待着进城买房能有实实在在的优惠。因为,只要出台降低购房成本的实招,去库存也将水到渠成。



    高铁开通之时,就是有些人一辈子打光棍命运的注定之日! 

    点击这里进入帖子页面 


    “逆城镇化”现象开始出现


      “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农民千百年的梦想,但为何有些农民不愿意进城?


      据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统计,我国每年农民工外出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至2010年间的年均4%下降至2014年的1.3%,2015上半年仅有0.1%。同时,40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从2008年的30%提高到了2014年的43.5%。农民工回乡意愿有所增强,“逆城镇化”现象开始出现。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不愿进城农民当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虽然向往城市生活,但因为到城镇就业不稳定、担心失去多项财产权益、子女入学难、生活成本高、遭人歧视、拆迁过程中经济利益受损等因素,进城、“上楼”时顾虑重重,表面上看是不愿,实则是“不敢”。


      第二类,喜欢住传统农房,因为方便养鸡养鸭、放置农具、不用爬楼等。山东省夏津县齐庄村一位村民说,齐庄村约有310多口人,2012年开始搞城镇化建设,让农民上楼居住,虽然不少人已经搬进楼房居住,但并不情愿,包括他在内。他今年60多岁了,腿脚也不灵便,还是住平房方便。另外,大多数农民依然务农,他住在楼房农机具根本没地方放,想养些鸡鸭鹅都没法养。


      第三类,部分农村已经“优于”一般城镇。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村民刘宗山种了3亩果园,还开办了一家农家乐,一年收入至少10万余元。“农村生活可比城里‘恣(舒服)多了’。”刘宗山说,水、电、暖、气全通了不说,上学、看病、办事都能“不出村”,想去哪里逛逛开上车就走,城里优越条件村里一样不少,还比城里强不少。“我这样带院子的三层楼房、3亩摇钱树一样的果园、农村清新的空气、不受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几个城里人能享受到?”


      城镇化面临多重挑战


      多名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反映,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可能面临速度降低、“二元社会”变“三元社会”、部分中小城市吸引力下降等多个新挑战。


      一是城镇化“降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家发改委预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速度将有所放缓,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需提高3.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需提高5.1个百分点。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陈杰等专家研究发现,2000年至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36个百分点,随后城镇化率开始“减速”。2013年仅增加1.16个百分点,2014年更进一步降低到1.04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50%至70%本应属于城镇化加速期,这时候出现城镇化进程放慢是不可思议的,也对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增添诸多不确定性。


      二是大量农民工至今难以完全融入城市,“二元社会”不仅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未来还有变为“三元社会”的危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俊超等专家认为,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7亿人,他们和家人虽然已经事实上在城镇生活,但无法有效融入城镇社会。特别是在一些农民工大量流入地区,在原有城镇居民群体之外,又出现一个数目庞大、相对封闭的农民工群体,和原来的城镇、农村两大群体形成“鼎足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三元社会”。


      还有专家指出,从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各种权利保障与福利待遇来看,他们只是在城市“挣钱”维持生存和温饱,只是在很浅、很低的层次上住在城市。他们一般生活在工友和同乡构成的小圈子中,在同质性圈子中工作、生活和消费,根本谈不上在城市深度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和社会融入。


      三是部分中小城市吸引力下降,农民进城落户意愿持续走低。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除省会城市外,不少地市、县城城区落户门槛全部放开,但农民进城落户意愿持续走低。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两个省级试点之一,安徽16个地级市实施农民进城落户“零门槛”,但一年来芜湖、阜阳、宿州等地级市城区新增落户人口均不超过7000人,其中户籍人口600万人的宿州市,一年来城区落户人口仅2927人。


      湖北宜城市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当地70%农民有迁到城市居住的意愿,但不愿意迁入户口。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等多名专家反映,由于部分地区中小城市吸引力弱化,一些农民不愿意落户进城,导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


      多名基层干部群众认为,需要分类施策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打消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对于不愿进城农民,有关部门还是要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打消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农民反映,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户籍、住房等各项待遇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和社保。


      “工作可以自己找,房子可以自己买,一年病不了几次并且大病还有新农合,户口有了更好没有就先用暂住证,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上学和自己的社会保障,这两项除了靠国家来解决外,个人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委会副主任石家学说。


      另外,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绝对不能搞强迫命令。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的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不搞强迫命令“逼”农民进城,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被落户”“被上楼”,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宜农则农、宜城则城,摒弃视城镇为先进,视农村为落后的观点。现在那种不顾群众意愿,强行推动“农民上楼”、“农民进城”的做法是不对的。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少数领导干部或专家从某种所谓高大上的理念出发,一厢情愿地推动城镇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几亿农民走出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数量巨大的新市民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别以及户籍的限制,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更难得到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提速,如何让农民放心进城并安居乐业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要落实好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关键是要尽可能拔掉农民进城的障碍,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因为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进城进而安居乐业,这不仅是农民工的期盼,实际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推动城镇化可以提振内需,地方政府对规模宏伟的非户籍人口落户计划应该是乐观其成,但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却需要城市掏钱,据专家测算,一个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若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下降,相应需要增加支出12.9万元。“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即将张开怀抱欢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是否做好了准备?


      对于孱弱的农业而言,商业保险的参与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此举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实质性损失,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受影响,也能让政府在惠及三农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保险的前提,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农业要有大的前途和进步,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不能再有“突如一夜狂风来”之后的欲哭无泪。



    鲁安,因为我们,明天更好! 

    点击这里进入帖子页面 


    打赏捐赠
    8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大河上下2017-07-19

    靠农民工进城买房不靠谱,开发商降价还是有必要的,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通过“以价换量”来快速回笼资金是房企需要做的,也将促进商业模式的转变。

    回复

    大河上下2017-07-18

    各地政府都大力推行房地产,老百姓深受其害!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