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7-07-18 11:29:51   转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对于我县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崛起,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是根据《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冰冻灾害、汶川地震、金融危机、楼市调控等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的影响,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2.49亿元,是2005年的2.45倍,年均递增1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1亿元,是2005年的5.18倍,年均递增38.9%;固定资产投资84.79亿元,是2005年的4.49倍,年均递增30.6%;财政总收入6.72亿元,是2005年的2.57倍,年均递增20.8%;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递增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4亿元,是2005年的2.37倍,年均递增18.8%;工业用电量达到7.4亿度,是2005年的3.1倍。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8:50:22调整到2010年的18:56:26,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格局更加明显。

    优势产业发展迅猛。突出发展工业经济。以星火工业园为龙头、云山工业园和城南工业园为两翼的 “一区三园”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园区开发面积由2005年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8.4平方公里,落户企业由59 家增加到124家,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以星火有机硅单体为主的支柱产业快速壮大,产业关联度高达70%,有机硅单体产能由2005年的7.5万吨提高到30万吨,特别是成功引进了总投资80亿元、年产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24万吨下游产品的一体化项目,我县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有机硅单体和气相二氧化硅生产基地,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硅都”。五年来共累计引进内资项目278个,实际到位资金116.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引进外资项目69个,实际进资1.5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4倍。在园区和项目强有力的支撑下,全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达到135.78亿元和15.03亿元,比2005年增加116.42亿元和10.85亿元。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粮、棉、油等传统农业稳中有升,“五大龙头、五大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13家增加到2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创建省级农产品品牌8个、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生态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凤凰山桃花园、燕山龙源峡为旅游开发增添了新亮点,农业生态游、休闲观光游日渐升温,一批星级农家乐正在兴起,五年来共接待游客304.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41亿元。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共新建、扩建项目100余个,实现了由湖西区向湖东区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8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人口由6.1万增加到8.5万,“一河两岸、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开展了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对16平方公里建成区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整治,群众反响强烈。改造建设了影剧院和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高标准新建了4座公园和1个田径运动场,开通了3条城市公交线,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482个自然村、19478户、近8万农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实施了“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2%提高到36.3%。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鄱湖二期三角联圩、云山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9亿元新修农村公路550公里,新建(改造)乡级公路35.7公里,在电力、通讯、集镇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均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乡环境变化巨大。

    各项改革成效明显。困扰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难题在全市率先突破,除农垦系统外1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完成改革任务,13801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深入开展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对711名教职工和35名政法干警进行了收编或安置,县处级干部按政策全部纳入县财政负担,“两田制”改革积极稳妥有效实施。深入推进了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了卫生医药体制改革,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实施了财政体制改革,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42元,比2005年净增2534元,年均递增11.5%,是增幅超历史的五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全面取消,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共发放农业各项补贴3.7亿元,兑现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2228余万元。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城镇低保对象达到1.15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0余人,月人均补差由57元提高到19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先后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两老”生活补助、农村困难户危旧房改造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等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向社会发放保障救助资金2.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倍;社会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二胎纯女结扎户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2005年的29839人增加到47506人,增长59.2%,人均养老保障水平由2005年的450元提高到1035元,增长130%。“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养老金6.77亿元,新增城镇从业人员3129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5000人,建设保障性住房840套、42000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7平方米上升到28平方米,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城乡低保和医疗保险全覆盖,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社会事业日益繁荣。科教文体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来,对159所中小学、12个乡镇文化站、35个村落社区文化场所、17所乡镇卫生院和206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新建农家书屋110家,累计用于民生工程资金达10亿元。启动了卫生信息化“四网合一”和省级农村药品“两网”示范县建设,全县15个乡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功创建了省级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实施有线电视城乡联网,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由2005年的15%提高到90%。完成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完成土地整理16765亩,开发造地5679亩。在全省率先开通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县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级,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Ⅱ级。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进位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目前面临着国际危机的影响,以及更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更加繁重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绿色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县发挥后发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民间投资领域大幅放开,为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全省看,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生态经济区全面实施的重要阶段,为我县更多地争取国家支持、促进产业和要素集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从全市看,市委推进“产业集聚、企业做大”,打造十大产业“航母”,有机硅是其中之一,对我县做大做强有机硅产业、打造“世界硅都”将带来更多的支持和扶持,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从全县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加强,全县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并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县情的发展路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战略,坚定不移走工业崛起之路,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千方百计提高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

    第二节  把握的主要原则

    ——坚持把扩张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继续把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使项目建设真正成为全县做大经济总量、增添发展后劲的强大“引擎”。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紧要战略。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把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以增量扩总量,以质量促总量,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转变中促发展。

    ——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前提。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全面推进生态县创建,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位赶超,跨越发展。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实现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突破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突破 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突破2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突破260亿元。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3:59:28。工业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55%。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 以上,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8.9%。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80%,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类标准,单位GDP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主要指标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章 加大强工力度 培植新兴财源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要突破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赶超发展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工战略,加大传统产业的重组和整合,注重新兴产业的培植和引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做大,努力构建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以工业的快速裂变扩张带动县域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

    第一节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坚定不移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的大宗材料、辅料、主导产品、副产品开展招商,做好“补链”、“增链”、“壮链”的文章,全力壮大有机硅关联产业,大力拓展特种纸、办公文具产业,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机械电子产业,不断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 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以“一区三园”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不断提升承载能力,使园区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和项目建设的高效载体。按照各有侧重、发挥特色、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园区规模,完善园区功能,强化园区管理。加快园区物流中心和新市民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园区、厂区绿化,积极打造“生态园区、花园工厂”。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提高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力争“一区三园”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

    第三节 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以现有龙头企业和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快速扩充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通过技改扩能、重组合作、追加投资等方式,促进一批企业强势崛起,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

    第四章 保持兴城势头 提高城镇化率

     

    十二五”时期,永修城市发展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构建“九江南大门、南昌后花园”为目标,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公共设施优先、环境景观优先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品质经营,加速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快速增加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交通比较便捷、通讯比较发达、产业比较齐全、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比较舒适的城镇体系。

    第一节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

    县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按照“一河两岸、一城三区”的总体规划,坚持“改造老城区、完善”的工作思路,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着力打造湖在城中、城在河边、山水相映、宜居宜业的江南山水园林城市。力争用3年时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2%。进一步加东区开发力度,构筑由“三横三纵”城市道路主干网,实现与湖西区的无缝对接。实施永丰大道建设,拉动与城南工业园的横向联系。通过山水美地小区的建设,带动商务开发及其中介服务业,着力打造3-5个精品住宅小区。建设一批电信、物流、金融、供电、供水、供油、充气、停车、人防等服务设施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成为一个核心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过5万的现代化山水园林新区,真正实现“一河两岸、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构想。着重配套和完善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继续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改造一批支街小巷,巩固创卫成果;整合城区土地资源,通过小区改造开发建设,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掘商业潜能,着力培植和发展现代服务业,营造中央商务区,使湖西区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改造老城区建设。以蓝天大道为轴心,推动成片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建设,实施跃进街、沿河路等道路改造,完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增强老城区的城市功能。

    第二节 高效率强化城市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原则,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开展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创建工作,推动城区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管理,强化规划执行的量化和刚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以规划保障建设、调控建设。积极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加强环卫、园林、城管三支队伍建设,理顺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健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市场化运作试点,提升管理效益。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和违章处罚机制,着力解决城市交通、市场、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广小区物业管理和居民小区自治管理模式,努力形成“无缝隙全覆盖、无空档全天候”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第三节 高品质做好城市经营

    按照 “统一规划、一级垄断、总量控制、净地出售、招标拍卖”的经营理念,以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为重点,继续加大城区土地收储和公开出让力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三级市场,有的放矢,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继续巩固房地产专项治理和“两违”清理整顿成果,坚决查处非法买卖土地行为,规范城市经营秩序。

    第四节 高起点打造中心集镇

    重点发展交通区位好、发展潜力大、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形成有支撑力、有带动力的小区域中心,以点带面,促进其它乡镇共同协调发展。

    第五章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市民理念塑造农民,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不断夯实提速发展的基础支撑,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农业总产值达到26.33亿元,年均递增8 %。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要求,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方法,“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抓好100个以上省级和市县共建点建设,重点抓好艾城至云居山—柘林湖景区沿线及环鄱阳湖周边自然村的整治和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成800个“五新一好”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点,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逐步成为我县特色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编制好小城镇及村庄建设规划,以县为主体,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到2011年底完成所有乡镇驻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村庄布点规划,到2012年底完成所有村庄的规划。突出抓好以““三清七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村庄建设,真正实现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力争5年内,全面完成1000个自然村庄和19个乡镇集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新型村落社区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有永修地域特色,在省市有影响的精品示范村庄,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使我县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第二节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稳定粮、棉、油等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狠抓农业项目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两水一菜”(水果、水产、蔬菜)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积极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提高农业产业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物流配送和农超对接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高起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合作社”和“标兵合作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果业基地10万亩,其中冬枣基地5万亩、早熟梨基地3万亩、水蜜桃基地1万亩、优质枇杷1万亩;发展水产基地16万亩;发展优质蔬菜6万亩,其中供港蔬菜2万亩;培育年产值超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70%,全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整体竞争实力明显提高。

    第三节 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有效推进规模化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综合整治。加快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完善基层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巩固扩大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促进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展农民创收能力培训,通过举办阳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技能培训、农村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大幅度提高培训覆盖面。

     

    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十二五”时期,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继续推进综合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两大体系建设,加大供水供电保障投入,开发新型能源,提升信息网络服务水平,保持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永修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增强潜力。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为重点,加快推进水陆交通协调发展,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方面,继续完善以国省道为主干线、以县城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重点的现代公路网络。加快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改造建设,协助完成永武高速公路永修段建设任务及105国道、316国道永修段的改造工程,争取国家投资尽快实施二级公路改造,不断提升县际快捷通道。完成县乡公路的全面升级改造,力争通向主要旅游景点公路和与外县主要连通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形成县域内一小时交通圈。加大乡村公路改造力度,完善乡村公路网,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积极加快县乡道安保工程建设,完成通乡和景区公路的安全保障设施。加快修河二桥建设,缓解山交通压力,形成新、老城环形交通圈。完成渡改桥建设,力争启动二级路面改造和大桥改造工程。航运方面,按规划实施新建(改造)综合性码头,加快水运工程和航道建设,疏浚修河航道,提高通航能力。

    第二节 建设安全水利设施

    抓好防洪保安体系建设,综合治理黄河、洛河,整治河道,建设蓄滞洪区,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完成二期防洪工程建设,完成除险加固改造,全面提升防洪能力。全面完成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加强内涝治理,加大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建设力度,新、改建一批电排站,提高排涝能力,使1-5万亩圩区达到5年一遇,5万亩以上圩区达到10年一遇的排涝能力。尽快启动修、潦河分流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以期彻底根治洪水威胁。

    加强水利管理体系建设,推进依法治水、管水、用水。实施农田灌溉规划,继续对骨干灌区进行改造,加大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20%以上;开展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启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通过开源节流,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提高抗旱能力。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新建一批喷灌工程,力争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万亩,切实保障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达到初步治理标准, 分期分批对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进行综合治理。开展好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第三节 强化供水供电保障

    切实加强水源水质保护,启动县城供水工程,确保县城供水安全。依据县城建设与经济、人口发展需要,配套、完善自来水的基础设施,确保正常供水;继续完善县域电网,在现有10kv配电网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新一轮城乡电网升级改造,提高供电容量,增强输、配电的可靠率和安全性,确保电力供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步、与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相适应。

    第四节 打造新型能源基地

    大力开发丰富的水电、风能等电力资源。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小水电发展。积极争取风电项目(10万kw)在我县落户。力争到2015年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

    第五节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速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基础通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通讯网络建设,提高C、G两网覆盖面,加密移动电话基站,基本消除无线通信盲区,提高移动电话普及率;加快建设光纤传输网,逐步推进三网合一,新建程控交换接入网点,完成现有网络智能化改造。积极构建物联网应用平台,努力探索物联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步伐,建立以信息中心为全县网络数据中心、各乡镇及县直单位为终端的统一网络大平台。“十二五”期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服务机构全部接入政务信息网,推行CA(网络认证)工程,实现网上办公;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促进政务公开,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服务。加快电子商务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企业上网进程,加速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应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整合、配置、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降低成本;积极构建电子商务公共网络平台,“十二五”期间,完成IP城域网优化改造,提升语音、视频、数据业务水平;完成交换点宽带改造。

     

    第七章 着力扩大内需 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为此,我县必须充分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切实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7亿元,年均增长18%,现代服务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第一节 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变。进一步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源头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完善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物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积极培育汽车、住房、旅游、文化等新型新型服务性消费热点,拓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消费,以此带动和刺激居民消费。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对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居民消费的特点,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引进适合我县消费需求的产品。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转变消费观念,使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以打造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围绕“农业生态游、山水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古镇观鸟游、宗教文化游”的发展格局,重点推出“春季赏花礼佛、夏季漂流探险、秋季采桔度假、冬季观鸟泡泉”纯生态旅游线路,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精品旅游品牌,积极融入旅游圈,力争成为省内重要的旅游休闲地。加大力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景区景点建设,重点开发湿地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构建富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充分发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打造“农家乐”品牌。积极实现与周边地区旅游业的互惠合作,促进景区联动,构建精品线路。加快发展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一批较高档次的旅游宾馆、酒店、购物中心和休闲设施,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5家,发展国际旅行社1家。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物流业,着力培育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企业,推动企业采购、仓储、配送职能统一整合,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促进农村物流体系升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十二五”期末,力争在全县形成集信息、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推出和丰富金融产品、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和创业人员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来县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信贷、证券、保险、拍卖、典当、黄金等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个人和农村生产经营提供投资、融资、担保、咨询等金融支持。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策应并加快推动黄河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科学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我县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严格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区划,强力推进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林区和水域的有效面积,构建城乡一体化、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市人均绿化面积12平方米,森林面积超过9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400万立方米,林木良种率达到8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生态县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防治并举、综合治理的环保理念,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城市水、气、噪音、烟尘环境综合治理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整治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突出问题。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大力提高环保监测能力。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和环保门槛。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把发展生态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实施资源再生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以云山经济开发区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星火工业园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经济,以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理念,大力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积极引进有机硅下游产品生产和副产物处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通过积极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推广“猪—沼—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庭院绿色经济,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重点推广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和大水面鳜鱼和其它名贵水产品网箱养殖、工厂化中华鳖养殖,以及稻—鱼连作等养殖模式,实现渔业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第四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新技术和集约生产经营方式,注重发展节能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积极治理企业生产污染,新上项目要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保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土地审批程序。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严厉打击无证勘探、无证开采和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加强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抓好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改造,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排放减量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第九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各领域改革,破除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招商引资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重点,整体推进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战略,按照由引资为主向引资与引进各项生产要素并重转变、由税费优惠向优化环境、规范秩序、提供优质服务转变的工作重点,大力吸引外来投资,不断提升我县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强区域分工合作,以区域大合作推动区域产业互补发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中部崛起规划,主动对接周边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和更多的项目支持。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要紧紧抓住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企业外迁的有力时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要注重改进招商方式。加大重点地区、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方向研究,重点跟踪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注重产业导向性和项目选择性,择优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围绕我县有机硅、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等七大优势产业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确保重大项目引进实现新突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按照出口导向和市场多元化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扶持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争五年内引进内资200亿元,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2亿美元。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健全和完善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政务网站和电子监察系统,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节 完善科技人才创新体系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培植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争取一批科技成果产生重大效益。加快培育技术市场,健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开展科技入园活动,认真抓好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省级民营科技园(星火工业园)项目的实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主动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能力和效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争取到2015年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达到财政支出的1.5%。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人才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第四节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收入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民生工程、社会管理服务等公共性支出,实现财政体系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快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增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综合监督力度,加强重点专项资金检查,建立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涵盖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和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妥、有序地开放金融服务业,积极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和方式,大力培育和扶持产业发展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支持和帮助企业上市融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十二五”期间,力争有1—2家企业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

    第五节 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扫尾和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按期完成林业、水利、农业、交通、粮食、商业和供销等系统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加快推进农垦系统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积极探索国有资产分类经营,逐步建立公益性资产政府有效监管、准公益性资产事业管理授权经营、经营性资产兼并拍卖租赁或产权多元化等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国有资产重组,化解企业债务,解决职工安置、“一补三险”等问题,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有保障。

    第六节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大财税信贷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和社会服务,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放宽市场准入范围,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支持个体、民营企业投资水利、交通、水务、电力、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农田基本建设、山水开发、林业生态、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环境保护和科技型企业。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士兵、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从事个体、民营经济。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一批经济拉动力强、税收贡献大的民营企业。

     

    第十章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和公共社会事业倾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实行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相结合,鼓励、支持城镇劳动力更多地通过自谋职业来实现就业,多形式、多途径帮助失业和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用好用活小额贷款政策,鼓励和扶持全社会创办实业,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培育人才和劳务市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不断形成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大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拓宽就业再就业空间。强化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农民工权益维权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体倾斜,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统筹资金的安全管理,着力做好“扩面提标”工作,使社会保障城镇覆盖面基本达到100%;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面基本覆盖城镇所有职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争取上级资金兴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提高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城乡低收入群体救助力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集中供养水平。继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和救助水平。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房的供应水平。同时,组织实施好农民安居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难问题。加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确保500万斤县级粮食储备规模。

    第三节 促进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15年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3年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实现“普九”覆盖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加快普及普高教育,大力提升高中办学质量,重点建设永修一中、永修二中,实现永修二中进入省级重点建设中学行列,到2015年全县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职普比大体相当。超常发展中职教育,全面改善县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到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以上,年均完成培训5000人以上,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有较大发展。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到2015年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90%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力争民办教育有较大发展。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优化教育资源,科学规划、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逐步兴办乡镇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加大县城教育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湖东综合学校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完成江西通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向县城的搬迁。力争到2015年全县60%以上学生享受教育园区建设成果。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保障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基本适应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巩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果,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四网合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血吸虫、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提升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发挥中医药特色,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完成新区医院、县卫生综合大楼、妇幼保健所、乡镇卫生院人员周转房等一批重点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全县医疗服务功能。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卫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第四节 繁荣文体事业

    挖掘文化资源,保护文化遗产,创作文化精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造湖东区综合文化中心区等项目,持续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形成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建立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继续实施“文化三下乡”活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工程,整合资源,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建立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产业龙头,发展文化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积极培育2—3家互联网连锁经营场所。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文化遗产调查勘探及抢救性保护力度,竭力做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争取把柘林大坝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名录。加强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业管理,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新建一座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体育馆;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持续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配置体育产业,发展一批商务型体育场所。

    第五节 进一步加强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着力控制人口增长,巩固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严格行政执法,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继续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和创建文明家庭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网络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不断提高计生队伍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水平,改善计生工作环境和设备器材条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十二五”末,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

    第六节 保障社会安全稳定

    继续深化和谐平安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健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六五”普法工作力度,使全县人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尤其是要强化公务员、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加强规范执法,维护公平与正义,加强基层司法、公安机构规范化建设,切实保障基层和谐稳定。积极争创“双拥模范县”,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开门接访,落实重点个案县领导包案,对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实行专项救助,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的推广。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救援保障能力,力争2015年,完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加快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使命。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在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要突出总体规划的总领指导作用,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要紧紧依靠全县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县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注意听取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并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规划时,应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