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谨防“过度帮扶”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9-07-03 07:35:22   原创



    “贫困群众患了小病,赖在医院住院不走,连春节都在医院过”,“搬迁房厕所冲水设备坏了,本来自己动手就能修好,却多次找村干部给他修”,“老年贫困户,膝下三个儿子在外务工,都不给赡养费,将责任甩给政府”……日前,有媒体披露在扶贫工作中存在少数“过度帮扶”现象,加重贫困户等靠要懒惰思想,严重扰乱扶贫脱贫进程正常秩序,影响扶贫成效和质量。
    现实工作中,“过度帮扶”恐怕不仅仅是帮扶干部单方面“一手”造成的。试想,“过度帮扶”加重扶贫负担且“吃力不讨好”,于帮扶干部而言,根本犯不着。“过度帮扶”表现在基层帮扶干部,根子还在扶贫形式主义作风。少数上级扶贫督查检查,动辄提要求、搞排名,甚至“向下一级标准拔高一级”,层层加码催化基层攀比和竞赛心理。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让少数上级满意,再有个别群众懒惰思想严重“巴不得有更多好处”,因此才助长了“过度帮扶”。
    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地方存在不敢实打实想实招、出真力帮扶的畏难情绪,日常中习惯性给钱给物、送米送油等“下毛毛雨”的扶贫表面功夫,加上在造血扶贫、“智”“志”帮扶上缺少长远打算和部署规划,尤其少数党员干部怕麻烦、怕问题,患上了靠政策“包养贫困户”的依赖症、省时省力,不仅滋生了个别贫困户不愿脱贫、不愿摘帽、“哭穷喊穷”的心态,也直接诱发了“过度帮扶”。
    很明显,“帮扶干部”的作用在于“帮一把”和“扶上马”,扮好配角角色。之于今后的路怎么走、走多远,还得贫困户发挥主体性和内生性力量,自觉站好主角位置。然上马上路之前,帮扶干部要助其练好本领、提升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此才是真扶贫的核心要义。不得不说,“过度帮扶”考虑当前、不思长远,对贫困户“一兜了之”,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既把扶贫搞成了“养懒汉”,也于拔穷根、治贫壤毫无实际益处。
    “过度帮扶”可能暂时逃得过脱贫验收和检查,但能逃避掉客观存在的贫困现实吗?再往前看,一旦离开了政府扶贫政策的“拐杖”,贫困户还能依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过上好日子吗?答案恐怕令人感到揪心。内因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无论怎么说,“过度帮扶”让贫困群众习惯躺着等、磨灭脱贫意志,尽管党员干部流了汗、吃了苦,但忽视了群众主体作用,没有从根子里发力、从本质上治贫,无疑是“好心办坏事”、耽误了整个扶贫脱贫节奏。
    可见,“过度帮扶”既有少数上级官僚主义作风,也有部分帮扶干部形式主义做派,还有个别贫困群众懒惰心理等三方面因素造成。“洗泥何能清,救弊应其源”,因此上级要转变扶贫工作作风,紧握扶贫标尺提供科学客观唯实的指导,同时制定完善扶贫脱贫长效机制,避免地方“毕其功于一役”后当“甩手掌柜”;地方基层和扶贫干部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扶贫泥淖,拿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化贫困区域致富能力的真作为;另外,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唤醒其自觉脱贫的决心和意志。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