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大荔农业转型升级"新"字做文章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7-07-23 07:48:25    来源:陕西日报   转载



      大荔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近几年,大荔县精准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精品、智慧、休闲农业,在“新”字上做文章,进一步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5月11日,记者来到大荔县,看大荔如何打造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的大荔农业发展4.0版本。



    智慧农业:从“跟着感觉种”到“数据说了算”

      大荔县羌白镇的新颖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处处充满了科技的味道。刚一进园区,就见到写着“走进大荔农业4.0时代”字样的醒目横幅。再往前走,就是园区的三个智慧农业大棚。最近正值吊篮西瓜的生长期,大棚内需要保持足够的湿度和通风。物联网系统在手,让园区种植的各种反季节瓜果蔬菜全程无忧。

      在中央控制室里,通过视频监控,作物的生长情况一目了然。“大棚内的传感器会将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实时传送到控制中心服务器,并同步到手机APP上。一旦偏离设定值,系统就会自动操控风机、湿帘、遮阳网等装置开闭,即时调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实现全程自动化管理。”5月16日,新颖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总经理霍新颖告诉记者,利用物联网技术,园区可实现视频监控系统、降温系统、保温系统、光照系统和通风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及管理。

      “这个智慧大棚种的是吊篮西瓜,作物根部铺有椰壳碎屑,可以有效抗重茬。有了智慧农业,大大节省了人力,只需在挂篮、授粉和采摘时用人工操作,其余的工作,都交给系统控制。三个智慧大棚只需一两个巡视员,亩产量却比一般地里种植的作物还高,作物生长期也大大缩短。日常生产交由智能化物联网系统以及可‘量身定制’几百种灌溉模式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太方便了。”在智慧大棚里,霍新颖介绍说。

      加强信息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兴农、信息强农、智慧助农,已成为大荔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大荔县农业不断探索“智慧之路”,一些农业生产主体也深耕智慧农业,从“跟着感觉种”逐渐变为“数据说了算”。

      有了“智慧”的支撑,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节本增效日益显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再是纸上谈兵。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的平台建设,园区可为农户提供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对消费者实现生产信息可查询、检测信息可追溯,从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最终到网络销售全链接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农业智慧化。


    观光农业:同样的农产品价格翻一倍


      大荔沙漠牡丹农业园,地处官池镇西里村村南,位于同州湖南畔。记者驱车前往,园里的牡丹虽败,但芍药还在绽放,园中林立着许多古树名木,依旧景色宜人。

    “今年牡丹花开时节,园区每天都要接待数千人,最高峰时,一天游客数量已经破万了。”负责人贠建龙告诉记者,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1800余亩,建设有800亩的牡丹园,设施大棚30亩,杂果林200余亩,500只的种羊场一个,种植防护林300余亩。此外,园区里还有农耕体验、农家乐、跑马场、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区,主打绿色休闲观光农业。


      “我们官池镇是沙土地,易漏肥漏水。以前农民种玉米、红薯赚不了多少钱,结果好多地都撂荒了。两年前,我回到家乡流转了2000亩土地投身农业,也经历了失败。后来我去洛阳、菏泽等地考察学习,发现牡丹耐旱,这才确定了做观光农业的想法。”贠建龙介绍说,通过栽培沙漠油用牡丹、观光牡丹,销售牡丹苗木,开发销售牡丹油、牡丹茶、牡丹酒等系列产品,园区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种植油用牡丹。同时,村民不仅可以定期收到租金,还能进入园区工作,每年可增收好几万元。


    W020170601332756208252.jpg

      在设施大棚区,记者见到了正在棚里摘黄瓜的农民郭秋海。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距此地30公里外的赵渡镇人,以前种植大棚冬枣,一亩地净利润七八千元。“去年10月我包了园区的8个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黄瓜和乳瓜。一棚黄瓜能卖7万多元,一棚乳瓜能卖5万多元。黄瓜和乳瓜销售5个月以来,已经赚了净利润30万元。”郭秋海乐呵呵地说。

      “听说牡丹园这两年还要陆续再建设150个大棚,如果资金跟得上,我就打算全包了,规模种植也方便管理。我还要做一条观光走廊棚,头顶上架起丝瓜、葡萄和南瓜,两年后你再过来看,肯定特别美。将来规模上去了,我就把这里打造成我的家庭农场。”老郭如此描述他接下来的规划。他对未来很有信心,“游客来牡丹园旅游,顺便来体验采摘,我种的农作物不打药,用的有机肥,从地里现摘现吃,比卖给菜贩子的价格高一倍都有人抢着要,一点儿也不愁卖。”


    精品农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


      大荔特色农业可以形象地概括为“1008”,分别指黄花菜、红枣、西瓜和花生,黄花菜可谓是大荔县的第一特色产业。

      该县苏村镇是全国黄花菜优生区,这里的农民历来有种植、加工、销售黄花菜的传统。但黄花菜易受天气影响,不宜保存,遇到雨水就容易霉变,而且农民往往加工技术有限,也难找到销路,只能坐等别人上门来收。因此黄花菜的价格被压得很低。

      多年从事农产品包装行业的潘青录,在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后,2013年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大荔秦苑黄花有限公司,致力于通过统一生产标准,提升产品品质,提升黄花菜的附加值。

      “农民做不了的事我做,他们既然擅长种植,那我就做加工和销售,这样就可以各取所长。”如潘青录所言,他成立了秦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农民那里收购黄花菜鲜菜,经过加工,生产出冰鲜、即食、烘干、自然晾晒、清水、菜酱等各种黄花菜加工产品。

      “以前农民用塑料筐蒸黄花菜,一次两小时,6斤鲜菜出1斤干菜,颜色、外形都不好,营养都流失完了,还有人悄悄用硫黄熏。我用专用托盘和真空低温烘干机,一次6000斤左右,14分钟就能蒸好,4斤半鲜菜就出1斤干菜,且干净卫生、颜色好、条形美”,潘青录自豪地说,“自从2013年我做黄花菜的加工和销售后,逐渐掌握了定价权,每年本地黄花菜的价格都上涨至少1元钱,最少为周边群众增加1亿元的收入。”

      潘青录和大荔县其他6家做黄花菜销售的合作社整合成立了联合社,全县一盘棋发展。如今,每到黄花菜收购季,浙江、福建的客商和大荔本地的菜贩子,将他们的黄花菜抢购一空。“我还和旅行社签了协议,很多来大荔旅游的客人,走的时候都会买一些特产,生意很好。”潘青录说。

      近几年,潘青录也将大荔本地的冬枣、西瓜、花生、黄豆、芝麻、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包装销售。“我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旺季时一天就要收购15万公斤鲜黄花菜,需要一至二百万元的周转资金”,潘青录遗憾地说,“去年县上关停了几十家蜜枣加工企业,苏村、张家、官池等镇的近40万亩枣没了出路,而我已经研发出了蒸枣加工工艺,但7月份刚收了黄花菜,8月份枣就下来了,资金还来不及回笼,不然就能帮群众解决这个大问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