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8-12-01 09:06:05   转载

    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

      郭凤莲,1947年9月生于山西昔阳,山西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从“农业学大寨”的“铁姑娘”到“大寨学全国人民”的领路人,郭凤莲与大寨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

      “农业学大寨”,这句口号响彻20世纪60、70年代。这句口号诞生的时候,16岁的郭凤莲已经在大寨的山梁上填沟造田,苦干了两年,成为“铁姑娘队”的队长,而她的父辈们则已经这样干了10年。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地处太行山腹地。贫穷、饥饿,是太行山腹地一方乡民的集体困顿,而大寨人想靠自己密布老茧的双手打破这个困顿。

    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大寨供图)

      郭凤莲:白天修土地,晚上回来修房子。那个年代也没有想到我们要收入多少钱,只想着我们好好干,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剩下的粮食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通过卖给国家粮食,把钱拿回来以后能买个衣服。”

      他们成功地在青石板上造出农田,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大寨精神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整个中国。其间,郭凤莲也由“铁姑娘队”队长变为党支部书记。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富裕”的愿望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郭凤莲:我当时想,大寨要走一条富裕的路子,但是怎么富裕却没有方向。还是从农业,种好粮食、多打粮食、给国家多交收统购粮,通过粮食来挣钱。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搞副业,因为不让搞,搞副业叫资本主义。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多打粮食。”

      “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

      两三代人的苦干,山梁上造满了梯田。1978年,大寨卖出30多万斤玉米,每斤8分钱,一共只收入2万多元。这一年年底,作为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列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郭凤莲在田地与村民交流(大寨供图)

      记者:“您当时是一个茫然的状态吗?”

      郭凤莲:当时对改革开放理解不了。在这之前轰轰烈烈地学大寨,三中全会一开,一下子对大寨有一些其他的评论。所以我感觉好像是不是干错了,还是犯了什么法律了?”

    大寨村“两委”考察学习(大寨供图)

      记者:那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吗?”

      郭凤莲:有了,公报出来以后就开始‘解放思想’,检验‘真理的标准’报纸社论出来了,副版上就提了‘学大寨’‘学大庆’怎么学错了。”

      记者:您当时意识到了大寨这种模式和改革开放……”

      郭凤莲:我意识到有一点转折。我当时是第五届人大的常委委员,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上,有些委员代表有很多不统一的议论,而且也折射到了大寨、折射到学大寨这个事儿上。我当时是不可以多发表意见的,就只是听。”

      记者:您心里担心或者害怕吗?”

      郭凤莲:不害怕,怕啥?我们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感到可能国家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

      代表昔日光荣的大寨,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靠集体力量“改天换地”的人们,如何面对失去“集体”的局面?1978年,小岗人冒死在契约书上摁下红手印,到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剩下的5%里,包括大寨。

      郭凤莲: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也是在慢慢走这条路。大寨其实原来不想放这个土地,因为老百姓不接受,为什么要把土地放下去?这个工作不好做。”

      原来,大寨人是“上面提出九十九,我就能干出一百一”。当时,郭凤莲和大寨人难以理解,集体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和浑身干劲怎么就用错了地方?很快,她被调离大寨,虽然她的心还一直牵记着那里。

      郭凤莲:离开大寨,我还想那么多干啥呀?我只是担心大寨改革开放的工作上不去。我后来经过县里面那个公路段,看到大寨没有一点点变化,也感到大寨有点落伍。”

      “大寨好像还在10年前徘徊”

      一别大寨11年,再回来,大寨好像还在10年前徘徊。

      郭凤莲:没有想到大寨成了这个样子,破破烂烂的,人们的生活也比较穷。集体经济很薄弱,基本上没有了。”

      1991年,再一次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对“富裕”的实现路径有了全新的认知。

      郭凤莲:1991年底刚刚回到大寨,1992年民政部召开了农村先进书记的会。当时民政部对大寨还是一片热心,让我来开会,我就感到有一点抬不起头。一说你的收入是多少?人家都是几千万、上亿,我呢?连几十万也没有,人家问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讲,非常尴尬。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我要不发展,就没脸再回到中国农村的舞台。”

      郭凤莲说,哪怕巅峰时的大寨,村民每人每年也只是过年分到一斤半小麦,剩下的要卖给国家。大寨成为典型,不是因为生活水平多高,而是因为村民们淳朴实干的精神和不折不扣的信念。有这颗初心,大寨还会站起来。

      郭凤莲:1992年春天,我带着大伙儿到其他几个先进村去看了看,回来以后老百姓都想富、都想变。而且大寨人还有一种精神,你只要有路子我就走,你给我方向和目标,我就要朝这个方向和目标去发展。”

      郭凤莲和大寨人又拿出了当年在青石板上修梯田的劲头。

      郭凤莲:我就带着大家,我自己的钱花出去,没有路费,我就去找朋友借一点。出去以后就找项目、找资金、建工厂、办企业,红红火火那么几年,大寨就发生了变化。”

      几年的时间,“大寨”从政治的典型变成市场化的品牌,在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25%的企业股份。

    郭凤莲作为山西代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寨供图)

      郭凤莲:现在我就感到稳下来了,稳定了。转型发展虽然也有影响,经济有一点下滑,但是基础条件已经都摆好了,设施都完善了,压力就小了。现在就是顺顺利利地转型,稳步地前进。”

      走一千里路,挑一万担土,从青石板上生生拢出田地的日子犹在眼前,往日热闹喧嚣的掌声和口号却渐渐淡远。当年种着麦子、玉米的梯田如今退耕,种上了核桃和大枣。当年的铁姑娘如今也年过古稀。但郭凤莲脸上仍然时时洋溢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旺盛生命力,她说这个生命力也是在青石板上磨出来的,大寨人都有。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看到希望”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感知安稳,也看到希望。

    2008年奥运火炬手(大寨供图)

      郭凤莲:老年人养老金都有了,幼儿园都建起来了,学校条件也都好了,现在大寨的基础条件确实挺好了。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怎样把旅游事业再发展起来、打造起来,把大寨产品的品牌打造起来,这两项打造起来以后,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 

    郭凤莲



    主要成就






    郭凤莲,女,汉族,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专学历。

    1968-1978年担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调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大寨党支部书记;1992年当选为昔阳县政府副县长;1994年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阳县委副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在“农业学大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但是随着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大寨和郭凤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1971年11月至1973年11月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

    郭凤莲郭凤莲(10)

    1973年11月至1980年06月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1980年07月至1982年07月待分配。

    1982年07月至1987年04月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04月至1991年11月昔阳县公路段党支部书记。

    1991年11月至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07月昔阳县政府副县长,

    1995年06月昔阳县县委副书记,

    1994年11月至2006年11月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兼职)。

    2006年11月任山西省妇联巡视员。

    [1]








    初试锋芒

    郭凤莲郭凤莲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是传奇式人物。1947年生于昔阳县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三岁失去了母亲,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毕业后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1964年,年仅十六岁的郭凤莲,任铁姑娘队队长;她与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斗,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情接见和赞扬。也正是如此,郭凤莲头的的光环越来越耀眼。

    劳模省领导

    从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间,她虽然在大寨工作,但身兼数职,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2003年、2008年连续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2009年1月18日,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历史转折

    年轻时的郭凤莲年轻时的郭凤莲1978年12月18日,北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上,在169位中央委员和112位中央候补委员中间,有一位31岁的年轻女性,她默默地坐着,茫然地感受着眼前热烈的气氛和一项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她就是山西大寨党支部书记、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

    此时她并不知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已签订“秘密协议”,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开始,中国农民选择了与大寨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劲风让大多数中国人欢欣鼓舞,却把郭凤莲吹得有些迷惘。回到大寨后,她还是像过去一样,一边组织社员学习文件,一边利用冬季农闲和大家一起修地垒坝。慢慢地,她知道了小岗村发生的一切,但是,她并不想改变大寨的方向。

    郭凤莲的内心并不平静,因为质疑大寨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多。大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宣布:安徽决不再组织参观大寨。

    这让刚过而立之年的郭凤莲感到猝不及防,她似乎已经感到,大寨执掌了16年的中国农村建设大旗将从自己手中悄然滑落。

    1980年9月,郭凤莲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这份来自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中说:即日起你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今天算起。郭凤莲哭了,哭了一顿之后说,“服从党的调动”。从此,她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83)号文件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文件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郭凤莲被调离后第二年,大寨村才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一部分党员群众的反对,1982年又走了回头路。直到1983年大寨村才下放了自留地,比起其他地方整整晚了两年的时间。

    此时,大寨村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风吹过曾经火热的虎头山和梯田。郭凤莲这个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长久地消失了。

    与此同时,大寨村换了4任支书。虽然日子要比六七十年代宽裕一些,但不论人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自己勇立潮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郭凤莲坚信作为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普遍意义。但是,那个时代所有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的人恐怕都来不及思考:大寨模式是否适用于从农村到城市,从教育、卫生、科学、文化甚至到国防建设的一切领域?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又是否符合逻辑呢?

    当大寨这篇“文章”被人在“文革”政治舞台上越做越大的时候,它的示范意义也就越来越偏离中国农村的实际。

    事实上,就连郭凤莲自己也没能把贫穷从身边赶走。

    郭凤莲回忆说:“一年一口人分到的小麦是二斤半,这二斤半小麦在磨上还填不了磨盘眼儿。过年吃饺子,当时大寨人吃是玉米面饺子,当时非常困难,能吃得起玉米面饺子就不简单了。”

    当辛勤的劳动并不能让人们收获富裕,甚至不能让人吃饱饭的时候,一些朴素的道理重新回到了人们心中。小岗村农民1978年冬天的冒险,在一年多后,变成了近三分之一中国农民的选择;又过了7个月,这个数字超过了五分之四。1982年的第一天,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4年,99%的农民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农村焕发出重生般的活力。

    大寨的道路成了过去时。

    然而,郭凤莲和大寨的转身却显得格外艰难,历史惯性的旋律还在她们的脑海中盘旋。


    二次创业

    1991年11月15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离开了11年的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8任党支部书记,再次回来的她已经45岁,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刚回到大寨不久的郭凤莲读到了一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篇改变了许多人思想和命运的著名文章中,郭凤莲被邓小平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话语所打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些话宛若闪电,劈开了郭凤莲心头的阴影。她终于在新的时代寻找到新的历史逻辑。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无论是自力更生还是艰苦奋斗,此时都有了新的意义,郭凤莲开始带领大寨进行第二次创业。1992年春,郭凤莲和老劳模宋立英乘火车前往上海。在这个即将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经济领跑者的城市,郭凤莲了解着一切新鲜事物,包括卡拉OK和咖啡。

    创业难,二次创业更难,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市场经济中二次创业难上加难。但曾经战天斗地的郭凤莲扛得起任何艰难。她走南闯北,卖煤炭,办水泥厂,请专家,学着经营,学着商业谈判,甚至学着陪笑脸求人,学着喝酒。

    走过了一段五味杂陈的创业路,郭凤莲逐渐得心应手。她甚至学会了品牌的有效扩张,在三家与外地的合资企业中,光是“大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就占有25%多的股份。




      2002年,不到600人的大寨跻身“亿元村”行列。曾经荒山秃岭的虎头山,现在已是大寨森林公园;昔日的全国农业模范村,如今成了“红色旅游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有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铁姑娘”们双手筑起的梯田,大多已退耕还林,村民的承包地,也由集体统一耕收。全村130多户参与旅游开发,20多户开起了农家乐。和大多数空心村不同的是,由于村里劳动力紧缺,每年集团公司都要外出招工。

      产业带动和旅游开发成了大寨腾飞的双翅,这个曾以农业闻名的村庄,如今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不到千分之一。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孩子上学村里资助,户均160多平方米的别墅、公寓,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当年憧憬的美好生活在大寨早已成为现实。

      经受过时代浪潮冲击的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再一次勇立潮头。不同的是,这一次“大寨”已经完成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华丽转身。

      “现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在郭凤莲看来,农村只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找准方向,发展不是问题,将来的农村不是包袱,是财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现在仍然需要发扬。大寨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大寨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大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寨。”曾经的“铁姑娘”脸上仍然是“战天斗地”的那股豪迈。



    打赏捐赠
    4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