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鲁安村 luancun.nync.com 欢迎您!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样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目前,各项计划和行动正在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这是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这是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擘画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又一次将“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回望历史,我们既有先贤“大同社会”的哲学构思,又有文人“桃花源”的诗意畅想,也不乏封建士绅、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实践,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探求只能停留在乌托邦式的空想和局部的简单实践中;放眼国际,欧美的大农场、日韩的民俗村、拉美的种植园,乡村建设各有亮点,但由于国情农情不同,我们想学学不了,想搬搬不来。纵览古今,揆诸国际,新时代中国的乡村振兴,没有完整的模式可鉴,没有现成的路径可走。
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0%,基本实现从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仍将有数量庞大的农民。而且对于我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始终只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因此,乡村振兴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关系到粮食安全这个国计民生的基础,关系到农村作为现代化蓄水池的功能发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无法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需要避免“城市兴、乡村衰”的结果。梦想无疆,凿路而行。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对世情国情农情深刻审视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又更加具体地谋划了“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七条道路。这七条道路不仅指向中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前景,也必将为全球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乡村振兴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根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是乡村的本业,是国家最基础、最刚需的产业。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乡村怎样演变,无论城镇化水平怎样提升,农业始终是亿万斯民一饮一啄的食物之源,始终是全社会生态供给的主要来源,始终是数亿人繁衍生息的谋生之业,也始终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宝库。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怎样才算有奔头?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适度规模经营广泛推行,经营农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农业产业链条要不断延长。产供销实现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值空间大大提升;农业的功能和价值要得到拓展和掘深。望得见星空,闻得见草香,听得见鸟鸣。越来越多的人在农业劳作中感受创造的价值,在农耕文化传承中获得情感熏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找到心灵归属。
乡村振兴要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长期以来,“农民”二字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称谓,还是一种身份象征,农民作为社会最庞大的群体,但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机会却较少。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怎样才令人羡慕?农民的收入要高,不仅工作选择多,且体面有尊严,不仅经济来源渠道广,且增长幅度大;农民的生活要好,能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忙时乡间劳作,闲时进城逛逛,生活丰富多彩;农民的机会要多,既能扎根乡村,也能融入城市,全面发展的束缚被打破,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的心情要美,一年四季不再候鸟般往返城乡,一家老小都能团圆喜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田园牧歌中实现“诗意地栖居”。收入高是基础,生活好成标配,诗意栖居作追求,乡村全面振兴后,做农民将是一件幸福的事。
乡村振兴要以农村的繁荣兴旺为目标,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是农民聚居的家园,是都市人“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东北的雪路柴扉,从陕北的窑洞暖炕到川滇的竹楼木屋,都凝结着我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等现象。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美丽家园什么样?生态环境要优,看得见蓝天,摸得着绿水,山水林田湖草保存良好;村容村貌要好,街道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农民生活起居现代化程度高;乡村社会要和,自治有传统,法治有保障,德治有作为,乡村走向善治;乡村风尚要美,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化欣欣向荣。总之,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传统农耕文化的风绪余韵,也要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
我们就是要建设这样的乡村,我们一定能建成这样的乡村。面对时代提出的乡村建设之问,我们给出了有力的回答。蓝图既绘,美好可期。让我们豪情满怀迈入乡村振兴新时代,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实践,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演进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应有所警醒的是,乡村振兴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结果,而不是手段。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仍需城市这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只有真正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乡村振兴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耐心,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此外,乡村振兴是最普通的农民的振兴,是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寄托,而不是少数城里人寄托“乡愁”的地方,更不是工商资本“跑马圈地”的场所。为此,我们需要真正发挥农民参与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建设家乡,避免外来资本以乡村振兴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
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障碍、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城市偏向政策长期延续等因素影响,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仍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比情况相比,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自2009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此后8年该比值仅下降1.23个百分点,按这一速度推算,到204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才能下降到5%。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面源污染来看,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农村人居环境来看,近年来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农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我国农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四大难点
要破解乡村发展困境、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存在几大难点和短板。
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二是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从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对比看,在用水、燃气、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从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角度看,2016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注册护士数分别是农村的2.56倍、2.35倍和3.17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的1.6倍和2.1倍。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应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来自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仍然很高,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日益显著,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普遍不充分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集中体现。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
第一,始终紧绷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达到新的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呈现出宽松的态势。但从产品结构看,粮食主要品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和优化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农民和各类新型主体利用流转土地种植粮食,推动规模化种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充分利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新型主体走出去;四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确保主产区农民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能够获得稳定合理的收益。
第二,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第四,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标志和实施路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当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键支撑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其标志在于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在于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其核心是实现乡风文明,要实现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标志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其标志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型机制。
第五,采取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由于我国乡村辽阔,村庄类型多样,村情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这是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1926《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一句话,但如今近九十年过去了,但是“乡村教育怎么走”的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