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反思”20年以前的体罚”

    信息发布者:鲁安新华
    2018-12-21 09:51:50   转载


    近日,一则题为“毕业后,他用耳光报答当年的老师”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因为20年前的“体罚”,让一名学生与一名教师,占据了新闻头条,并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今年33岁的男子常某,在今年夏天蹲在路边,等到当年在栾川县实验中学上初中时的老师张某,将其电动车拦下扇耳光辱骂,还让同伴拍摄视频。视频中,被打者一直没有还手。

    打人视频在半年之后传遍网络之时,常某本人还在网络上发文辩称,当年上初中时,因家穷没钱没权,被该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多次把他踩在脚底下连踹十几脚并踹头,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



    针对此事,目前当地派出所已经介入。而疑似打人男子常某在网上“解释”殴打老师的原因。常某称其今年33岁,打老师时既没喝酒也没失去理智,只因20年前13岁在中学读书时,因家里没钱没权,被该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


    常某的说法是否属实,还需要警方的进一步调查。即便老师当年对之的暴力,为其留下了心理阴影,这起在街头公然上演的“20年后用耳光报答老师”的暴力戏码,丝毫也不应该被同情。


    诚然,20年前,老师殴打学生当然不应该。但这并不等于说20年后学生用耳光报答老师就因此有了正义。道理很简单,一方面,暴力伤人已经涉嫌违法;另一方面,如果要忆往昔,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找到一位在学生时代给自己留下“阴影”的老师,如果都遵循这样的报复循环,岂不是每位老师都可能遭遇人身危险?所以,在此事上,首先要警惕因为反对老师教育学生,就为这种报复行为赋予正当性。

    老师打学生、践踏学生尊严,当然有错。时间退回到20年前,那时候的体罚乃至暴力教育,的确较现在更普遍。相信很多过来人都有体会。这么说不是为老师辩驳,而是说即便当时感到受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逐渐心智成熟,多数人选择遗忘,或在心里与老师达成和解。人们愿意善意地将体罚行为解释为“对自己好”——这或许也是多数老师的初衷。也有人坚信,现在的成功,离不开当年老师的严格管教。很少有人会如常某这般“20年前被欺负,20年后再打回去”。

    当下社会,家长们都很重视教育,学生个人也特别注重。若是放在过去,至少往前推20年,却不是如此。那时的家长心里,想的是只要孩子有个学上就行了,不会对学校、对家长“横挑鼻子、竖挑眼”。而学生个人,似乎对升学、开学等,并不如现在热衷。

    比较当下与过去,在于说明,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问题。

    现在的体罚,是学校里明令禁止的。但在过去,体罚,是被承认的,不管学生认不认,至少家长、教师是认可的,适当体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一种教育方法。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种学生时代的“阴影”,会随着时间和自己身心的成熟而逐渐淡去,即便对老师有意见,也很难上升到必须要“用耳光报答”的地步。一定程度上说,常某若的确遭遇“暴力教育”,至今仍未走出当年的阴影,这是应该被同情的,但是将这种阴影的化解,诉诸暴力报复老师,却不应该被同情。这种发泄,说到底仍是自身不够成熟和理性的一种表现。


    当然,无论常某是否遭遇“暴力教育”,此事也应该让人窥见“暴力教育”的伤害性。很多时候,我们或许认为偶尔暴力或说体罚一下学生,无可厚非。但由此事来看,暴力教育对于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它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些人一生都难以挥去的阴影。这种伤害性,以及事后的补救,不应该被低估与忽视。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性看待教育当中的体罚“尺度”,仍有现实价值。所以,对于此事,既不能因为反对老师暴力教育学生,就为报复喝彩,也不能因为反对暴力报复老师,就忽视暴力教育背后的问题。



    学生报复老师,其实是痛在所有人的身上,各方都无光彩可言,也是落后教育方法之殇。教育有阳光,学生就有温暖,教育若简单粗暴,学生又何以温良细腻。此案给大家上的不仅是堂法治课,也是堂教育课,究竟如何教育学生,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







    打赏捐赠
    7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龙乡传人2018-12-29

    讲得好!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