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这些报道的真实性暂且不说。但就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套房子几十万,几百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那么多首付款。所以,当他们决定要买房时,往往会做好资金规划,选择能够承受得起的楼盘,此外,时间节点也是比较看重的,既担心买早了房价下跌而损失血汗钱,又顾虑买晚了多花钱,甚至更买不起了。
人们之所以有此顾虑,主要还是对未来的房地产趋势看不清。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说,一件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供大于求,价格跌,供小于求,价格涨。就房子供求来讲,央行前不久所发的一个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家庭住房自有率达到了96%,也就是说,只有4%的家庭没有房子,但一些人手中还有多套房,说明我们的住房总量已经不缺了,若有的话,也不过是地域之间的差距罢了。
马云曾说,30年后,一对年轻人要管理5套房子。当时可能不少人还不以为然,认为那还很遥远,毕竟孩子要上学,年轻人要结婚,谁又能等那么久呢。不过,当人们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社科院报告也说,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1.6的话,人口负增长可能提前到2027年。
而且,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北京这几年明确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不得作为入校条件,近日还实施“多校划片”等措施,为学区房降温。现在一些人也开始转变了态度,认为马云的话并不是随便说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还比如马云在2017年公开谈及“未来8年房价如葱”观点,一些专家还嗤之以鼻,当玉门、乳山出现一些低价房时,“房价永远涨”的声音似乎少了许多。
实际上,对于大家关心的“房价”趋势问题,国家早就一锤定音。
在去年12月份中上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在几天后的住建部部署2020年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三稳”。由此可见,国家对未来的楼市定调是非常明确的,“稳”是未来楼市的主基调。不管是稳地价、还是稳预期,最终的目标还是保持“房价”稳定,既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房价难以出现大幅波动。
除此之外,还有3大消息来袭。
一是共有产权房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根据南京日报报道,经过多轮摇号,1093户家庭将从4月15日开始分批次选房。其实不只是南京,国家早已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黄石6城试点共有产权房,地方上如广东、广西、西安等省市也在主动探索积累经验。
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看来,住房供应体系不清晰和稳定是过去住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所以,要建立保障与市场、租购并举的供应体系,同时她还提到一二线城市要扩大共有产权房比例。
二是房贷利率继续下调。央行在4月20日公布了新一期的LPR,1年期降了20个基点,利率为3.85%,而购房者最为关注的5年期以上LPR也降了10个基点,利率从此前的4.75%降到4.65%,这也是年内几次房贷利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根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在3月20日到4月19日期间,监测的41个重点城市674家银行首套房平均利率环比下降了5个基点,至5.43%,二套房贷利率下降了4个基点,至5.74%。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认为,部分银行跟调存在滞后效应,随着LPR定价基准的下调,未来一段时间全国房贷利率水平线还会处于下降趋势。
三是有效抑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央行上海总部在4月23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明确,要指导上海各商业银行有效抑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其实,不仅是上海,根据华夏时报报道,人行深圳支行、深圳银保局这段时间也在迅速展开全面排查,对被违规挪用到房地产的贷款要坚决纠正。不仅是经营贷,曲线购房的“消费贷”同样在打击之列,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日前对两家未有效监控资金使用的银行进行了罚款处罚。
央媒经济日报在5月6日发表的一篇题为《暂停键重启,五一楼市回暖》中明确指出,“房住不炒”仍是房地产发展的红线,热钱难以集中流入,“房住不炒”不松,“稳定”大势不变。这算是给当下“燥热”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其实,在此前央行多次降准、降息的声明中都明确表示,释放的资金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不是要流入房地产。从相关部门的监管来看,“热钱”难以大幅进入房地产领域。
以上3大消息,对购房者来说自然是乐了。但对于炒房客和开发商来说,怕是要“难眠”了。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过去房价快速上涨,与开发商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是分不开的,现在监管部门严格控制非房地产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开发商就不能“挥金如土”,加上不断到期的债务,开发商自然是发愁了,而眼下的市场也仅仅是恢复,但还远未到热销地步,所以,在资金和销售双重压力下,开发商的日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过,一些高杠杆开发商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当下的楼市大局是平稳,如果房价出现明显上涨,必然遭受更为严厉的调控。而且从市场表现来看,新房市场看似可圈可点,但二手房市场远不及新房,所以,对于炒房客来说,手中的房子不仅面临房贷利息支出,如果不想亏损的话,转手也不是一件易事。
对于不少刚需和改善群体关心的当下买房问题,用一句业内人士的话说,用于自住,且经济条件允许,也就没什么好说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或是一个比较适合当下的买房态度。